今天要來談談懷孕後的營養補充品~
主要分為三階段:
●懷孕初期(1~3個月,胎兒發育重要期)
最重要的就是葉酸,因此時是胎兒腦神經、血管發展時期,
吃葉酸不是寶寶變聰明,是和寶寶發展腦神經有關,
最好是能在準備懷孕或懷孕前三個月就開始吃,一天約400~800微克,
含有葉酸的食物:
植物:深綠色蔬菜(綠色花椰菜、菠菜、蘆筍等含量高者)、豆類(豆漿、豆腐...等)、五穀類(小麥、燕麥...等)、柑橘類水果...
動物:肉類(牛、雞、羊...等)、奶蛋類
B群和維生素C都能促進葉酸吸收,所以多吃些芭樂、奇異果、檸檬、柑橘類...等。
會孕吐的媽咪可以補充維他命B6來減緩不適感。
此階段的孕媽咪不太需要補充熱量與多餘的營養,保持三餐正常飲食即可。
若要加強,頂多再補充鎂、維生素A即可。
每日飲食指南:
1.全穀根莖類1.5~4碗。 2.豆魚肉蛋類3~8份。 3.低脂乳品類1.5~2杯。 4.蔬菜類3~5碟。
5.水果類2~4份。 6.油脂與堅果種子類:油脂3~7茶匙、堅果種子類1份。
●懷孕中期(4~6個月,器官發展體重增加)
此階段要補充DHA、鈣、纖維質、蛋白質、益生菌,因寶寶器官開始快速發展,故媽媽每日可再增加300卡的熱量,
除了多攝取蛋白質跟蔬菜,可以開始補充孕婦綜合維他命,
挑選的是GNC的婦樂寶+鐵,所有營養都有顧到,
DHA:鯖魚、秋刀魚、鮭魚...等,若擔心某些魚類重金屬含量過高,可食用惠氏S-26的DHA藻油。
深海魚類像鮭魚等,含有DHA、胺基酸、卵磷脂、鉀、鋅、鈣等營養,有助於胎兒發育,特別是腦部神經系統;
而且它也含有Omega-3脂肪酸,能減低血液中的發炎物質。
但如果孕婦害怕魚腥味引發孕吐,不妨多吃亞麻仁油,它可以在體內合成DHA;或以魚油膠囊補充。
雖然深海魚類的DHA會軟化細胞膜、增加養分吸收的能力、助於腦部發育,而且還能穩定子宮功能、預防早產、延長孕期等;
可是,補充魚油的孕婦,建議到7個月為止;7個月後改補充卵磷脂直到生產,卵磷脂也有通乳的效用。
不過,要注意的是目前深海魚類面臨嚴重汞汙染問題,要慎選魚種,
美國食品營養管理局也列出像劍魚、鯊魚、馬頭魚、馬加魚等汞含量過高,
食用後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。因此,計劃懷孕的婦女、孕婦、或正在哺乳的媽媽切勿食用。
omega-3:胡桃、核桃、蕎麥、大豆,因孕婦很容易餓,可以拿來當孕婦零食,但小心熱量別過頭。
鈣:可補充小魚乾、牛奶、起司、GNC的檸檬酸鈣,檸檬酸鈣吸收比碳酸鈣好,一天約1200毫克即可,可避免半夜媽媽腳抽筋。
益生菌:也可補充乳酸菌L92,可降低寶寶過敏,也可多喝原味優酪乳。
通常在這時期孕婦容易產生便祕,不妨從天然食物攝取膳食纖維,改善便祕。
至於膳食纖維可以從蔬菜、水果、五穀類攝取,它們同時含有一些微量營養素、B群、礦物質等。
另外,散步對孕婦本身有很多好處,水分也要攝取足夠。雖然便祕多少可能發生,但盡量讓生活維持最好的狀態,能減輕嚴重度。
除此,也可多食用優酪乳、益生菌、乳酸菌、番薯等食物,都能助於改善便祕。
●懷孕後期(7個月~出生,器官重要建構期)
此階段需多補充鐵質與蛋白質,7個月後,寶寶在建構自己的體質,蔬菜水果營養品一樣可依照平常方式食用,
唯獨魚油需停止食用,因為魚油所含的DHA在早期懷孕能預防早產,後期繼續攝取擔心可能會延長孕期。
因此,想幫助胎兒的腦部發展,可以補充含卵磷脂食物,包括蛋黃、豆類製品、全麥類、硬殼果類等食物。
鐵質:第三孕期會建議增加鐵質部分。國內曾做的營養調查發現,國人的鐵質攝取不足以彌補婦女懷孕、分娩失血及泌乳時的損失。
含鐵質食物的來源,像紅肉類、肝臟類、血類,像猪血、鴨血,以及深色蔬菜等。
如果要讓鐵吸收更好,可以同時補充維生素C,例如水果,有助於鐵質吸收。如果有貧血問題,可讓醫師診斷看是否需要額外補充鐵劑,切勿自行購買。
維生素B群:產前一個月可多補充維生素B群,尤其是維生素B1能減輕壓力。孕婦生產前會覺得壓力大,維生素B群可以紓緩緊張,也可減少頭風情況。
像有些產婦生完後會有頭風症狀,需施打維他命B群以改善頭痛不適。
剛剛有提到卵磷脂有通乳的效用,也可搭配葫蘆粑仔一起,葫蘆粑仔主要是產乳用,可讓母乳媽媽順利很多唷^^~
最後提醒:
要多多補充蛋白質,少攝取澱粉,澱粉都是胖媽媽而已,並秉持少鹽、少油、少糖!盡量吃食物的原型!
可適個人需求補充田園香或韓媽咪的滴雞精,或依個人喜好補充珍珠粉、燕窩、迦南園的黑芝麻醬。
最重要的是保持愉快的心,也要提醒爸爸要多多體諒孕媽咪~~
畢竟胎教很重要,不要讓孕媽不開心^^~